文章ID:104716时间:2024-07-15人气:
今年高考前夕,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通过各种考试总结出来的作文热点话题为:青春、欣赏、阅读、足迹、等待、在路上、倾听、出错、成长、形象、人格、自我、压力、牵挂、信念、情感、回报、感动、怀念、享受、幸福、遗憾、完美、教育、偶像、品位、时间、好奇、探索、空中楼阁、战争与和平、平凡与伟大、真与假、利与弊、目标与现实、生与死、输与赢、自然与心灵、立场与观点、个人与集体以及个性与共性等等。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话题很“平凡”,几乎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随时触及的与自身关系十分密切的话题,甚至有很多话题都是在初中学习阶段中讨论过很多次的。所以,这会给人造成一种感觉,那就是围绕这些话题而进行的写作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以及对高考满分和失误作文的评析,笔者发现,学生写作时并不是没有话说,结构也并不是没有条理。但是,文章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并且内容十分空洞。虽然学生有话说,但是说的多是空话、大话;虽然文章的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但是词藻的华丽更加凸显了内容的偏离和贫乏。请看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内容片段: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篇文章乍眼一看,可谓文采斐然。被评为高考满分作文,更好像是实至名归。但是这样的文章被追捧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今后的学生更加注重句子的华丽化描写,而不想做任何努力去对作文的题目进行推敲,也不会再想任何有关立意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以这样的导向去引导学生,那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其实,这样的结果已经大量显现了,连学生自己都能总结出教师所谓的“教学经验”了,那就是逢题便写“李杜白”(李白、杜甫、白居易),然后再加上一些“风萧马鸣”,来衬托古代文人的哀情,接着修辞上使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和夸张,最后结构上来个首尾呼应。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在“撒谎”的同时教自己的学生“撒谎”,因为这种情感几乎不是教师真实的情感,也不是学生真实的情感。
增加思维含量
培养学生给作文增加思维含量的意识,并不是让学生唱高调,给作文题目戴“高帽子”,而是让学生提升思维的高度,要让学生从那种空洞无味的机械化模仿和制造模式中转入真正的思考程序。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人之常情》为例,就出现了一大批的失误作文,比如下文(有删节):
人有七情,哪七情可以表达出来?常情。
爱情,人最需要的一种情,在它的世界里可以感受到温暖,还有被爱的美好。喜!
友情,每个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事、物都需要它,水、树、草、鸟等都离不开它。乐!
亲情,谁离得开它呢?不可能,亲情是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抒发,所以它是乐!
友情,人之常情,为了友谊可以放弃很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为了兄弟或姐妹上刀山下火海也绝不低头说“NO”,这就是常情,人最深刻最明白的表达七情的常情——友情。
假情,如果别人对你假情假意,虚有虚无地使你的心情混乱,这是什么情——怒……
同情,当你看到弱者时心里会不由地想要怜悯人家,感叹人生的哀怒情愁,这是哀……
真情,对于怕再一次受伤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最真最真的情意,我说不要惧。
感情,吃五谷杂粮的人怎会无感情呢?但往往有的人看待事物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悲……
从这种排比式的句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考生平时机械化模仿形式的轨迹。但是,当成熟的形式套用了浅薄的内容时,就会产生内容混乱的后果。《佛学大词典》中的“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与此解释相比,道家、儒家和中医学对“七情”的解释都大同小异。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绝对熟练地掌握这些内容,可是,在罗列情感的内容时,考生思维一定要清晰,概念一定要分清。就本文而言,“亲情”“爱情”“友情”固然是互为对立的概念,但是这三者同属“真情”,也同属“感情”,可“真情”和“感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同情”只是一种心理活动,不是“情”,至于“假情”,更是写作者为了拼凑,生造出来的这么一种“情”。至于具体的内容,更是混乱至极:“爱情”是“人最需要的”,是可“喜”的;“友情”是“人、事、物”都离不开的,是可“乐”的;“亲情”是“谁”都“离不开”的,又是可“乐”的。那么,这三者的区分点在哪里?统一点又在哪里呢?即使找到了区分点和统一点,这三者的特性与“常”又有什么关系呢?总之,思维混乱到这种程度,几乎看不见一点思考的痕迹了。这种状况的出现,跟学生缺乏增加作文中的思维含量的意识是直接相关的。学生在前几年的作文训练中,习惯了对形式的模仿,也因此,习惯于在写作之前,在作文选和网络上找出一大堆的材料进行拼凑,即使有的学生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了一些写作方法并且掌握了一些描写技巧,但是却让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得越来越快。
避免大而无当
针对目前高考现状,建议学生“小题大做”。
上文已经提及,貌似“平常”的作文题目对学生思维的要求反而会更高。那么,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去从哲学、宗教、文艺等领域去汲取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虽然有的老师担心这个时候的学生理性不足,在思想上“拔高”不足取。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人生的高品质和高层次的思考是与年龄无关的,更何况,高三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鉴赏和分析心态。即使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那也只是生活素材不足,而不是思维度不足。
与“小题大做”对立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小题小做”,一种是“大而无当”。
第一种写法是考生将自己的一段逝去的爱情、亲情或友情原汁原味地记录而不是描述下来,虽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但是因为描述得极为平淡,且没有经过高度浓缩,不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第二种文章表面上看是小题大做,但是大而无当,且大而失实。比如有的学生为了迎合传统道德观和主流话语,竟然认为“人为了祖国献身而放弃自己的家人”也是一种“人之常情”。这种“常情”其实已经变成了“无情”。这就将思维挤进了死胡同。真正的“小题大做”一定要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由自己的情感延及到群体的情感中去,并且适当地与历史和文化史中相对应的现象做对照以及进行分析思考。这是真正的由“小”变“大”的过程。仍以《人之常情》为例,今年的满分作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首先考生选择了一句十分平常的话作为“人之常情”的标志性话语——“好好活着”。这句话紧扣“常”字,十分切题。这句话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平凡得几乎都要让人忘记了。作者看到,在经历大地震后,因为能够“活了下来”,在强悍的自然面前,人们以超然的姿态表现出悲伤而不愤怒、痛苦而不压抑、无奈而不绝望的冷静,让一个最普通的人之常情——“活着真好”,闪耀出人性的纯真与坚强。从生存的特殊时期悟出“活着”的生命意义,得以重拾起生活的初衷,痛悔往日的红尘喧嚣给我们的污染,仿佛一个昼夜就让我们站到了成人行列。这样的议论,这样的感受,已经从单纯的对四川汶川人民的同情上升到对整个中国社会群体意识的审视,经历过这场灾难,人们对外在的狂热的追逐逐渐转变到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考问,人活一生,既然要活,到底应该怎么活?怎样活着才是真正的“好”,怎样才算是“好好活着”。这种问题,想必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都闪现过,当考生清晰地将这种一闪而过很容易被忽略的思考用文字显现在考卷上的时候,人们必然会将自己相似的思索从已沉淀的记忆中过滤出来,从而在情感和心灵上与考生产生了应和,由此,考生的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拥有了相一致的内容,共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此时,考生的“小”感情变成了群体的“大”感情,文中的情感才拥有很浓的人情味,且不矫情不夸张。
上海一位阅卷专家表示:“高分的标准是文章的思想性,立意的高低就是得分的高低,文章只要富有感情,就一定能获得高分。而那些大量使用引文,堆积很多形容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文章,即使写得‘根正苗红’,也不会得到高分。”笔者将这句话作为文章的总结。
内容声明:1、本站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大数据收集,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2、本站收录的内容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3、本站不接受违规信息,如您发现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清除处理!
4、本文地址:https://www.sj520.cn/gkzwtmwz/104716.html,复制请保留版权链接!
我的学校坐落在祖国的怀抱里,拥抱在渝北区冉家坝一带,学校四周交通发达,围墙周围一排排茂盛而挺拔的树木,像一个个卫兵保卫着校园,绿树成荫的大树下面,就是我们的人行走道,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的学校是新建设的,校长为了我们,把学校布置得很温馨,进学校大门,第一栋楼就是我们音乐室,和各种课室,那里留下了我们童真的歌声,欢呼的笑声,直走就是...。
写景 2024-07-08 22:38:10
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夜,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缓缓前行,街道两边的路灯早已熄灭,前方是大片模糊不清的黑影,我暗暗祈祷,希望路面没有什么障碍物,希望对面不会出现横冲直撞的车辆,希望家就在眼前……突然,一阵,嘀嘀,声划破寂静的夜,我心头一惊,猛地刹车,却没有感觉到身旁有车辆驶过,反倒是前方出现了灯光——两道雪白的汽车灯光——不是照向...。
叙事 2024-07-07 18: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