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ID:109050时间:2024-07-15人气: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内容声明:1、本站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大数据收集,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2、本站收录的内容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3、本站不接受违规信息,如您发现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清除处理!
4、本文地址:https://www.sj520.cn/gs-gkyxzwwz/109050.html,复制请保留版权链接!
?来到了咖啡馆,兴城和琉璃找了个位置坐下,兴城说,你想喝什么?,琉璃说,随便,那给我来杯咖啡和一杯奶茶,不一会儿,服务员走过来,,你好,你的第一杯饮品,两人不约而同的伸手向前,握住饮品,又不约而同的说,你先喝!,现场陷入了一个尴尬的状态,兴城问琉璃,你为什么脸这么红?,琉璃低着头,小声地说,没...没...没事,兴城...。
小学小说 2024-08-05 11:39:28
有时,走错了路也是有意思的,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题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是哪们哲人的名言,但它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生活学习中遇到弄不懂或有疑问的时候,我会去实践和体验,来验证,真理唯一标准,记得有一次,我见书中写道,水的沸点是100℃,我当时就产生了疑问,想立即验证一下,此刻,厨房里的水壶,呜呜...。
中考素材题目 2024-07-23 11:17:33
星期六,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围坐在一起吃了午饭,饭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突然,我想起了什么,像离弦的箭一样转头向外跑去,眼尖的妈妈拦住了我的去路,我有种不祥的预感,心中默默地叹了口气,果然,妈妈对我说,来来来,洗碗去,我只能拿着碗乖乖地往厨房走去,来到水槽边,我先把所有的脏碗倒扣在水槽里,然后慢悠悠地一个接一个地洗着,简直是越洗越顺...。
写人叙事写景 2024-07-16 13: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