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

文章ID:97862时间:2024-07-14人气:

历史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

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

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

4.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大忧患大悲怆,说是历史的泼墨一点都没夸张。你看整个“文化苦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你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煌的敦煌文明,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你会沉默,你会忧伤,你会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你能不悲鸣?中国的文化啊,难道你真的就断送于此吗?难道你真的最终也像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文明沉沦了吗?不,不会的!

《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的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印象》)

5.《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办”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道士塔》写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一个早晨“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开始他的粉刷”。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这里读出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述,充满在全部的余氏散文中,且经常是写得更精彩。

(偌大的中国句)如此忧愤之语,道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无奈,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发表评论

内容声明:

1、本站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大数据收集,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2、本站收录的内容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3、本站不接受违规信息,如您发现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清除处理!
4、本文地址:https://www.sj520.cn/gs-xrxswz/97862.html,复制请保留版权链接!


温馨小提示:在您的网站做上本站友情链接,访问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随机文章:

高二日记 爬山

今天上午,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开开心心地开着车子到安江去采蘑茹,我们到了山脚之后,发现山上长了很多很多长长的狗尾草,妈妈就不肯上山了,只有我紧紧地跟在爸爸身后准备向山上出发,不一会了,我们爬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都长着毛绒绒的狗尾草和绿油油的竹子,路边还长着许多红艳艳的野果子,高高的树上不时传来声声鸟叫,真悦耳呀,走在山路上,爸爸给我...。

日记书信演讲稿 2024-07-17 16:31:06

我是一个人

俗语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是一个人,自出生起,我们就一直沐浴在父母的悉心呵护下,无忧无虑的成长着,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莘莘学子,没有哪一样是通过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父母的的确确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从精神到物质、从年轻到年老,他们为我们进行了全身心的付出,有则新闻,李某因对父母不满而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张欠条—...。

议论说明文 2024-07-17 00:29:09

不是双胞胎 的双胞胎

相信,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有一个例外,它就是——双胞胎!不过,你见过,不是双胞胎的双胞胎,吗,你们肯定没有见过,但是我却见过呢!他们就在,辫子姐姐,神秘的心灵花园里——,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书中,女孩姚果粒惊奇地发现,家中的小猫豆沙和一只一模一样的流浪猫对视,但,果粒没有想到这种事竟会眨眼间就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一个古怪...。

读观后感 2024-07-12 10:28:49

魔女之心 三

叮铃铃……,唉,终于放学喽!我背起书包,和思仪、绮雪一起向家走去,虽说我脚上动着,但心早已飘走了,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该怎么过呢,就和……,喂,在想什么呢!,绮雪推了推我那装满智慧、小巧、含有丰富想象力……,嘻嘻……,的头,嘻嘻,这是个秘密!,我俏皮的眨了眨眼睛,得了吧!还跟我们谈秘密呢!,虽然是责备的话语,可是从绮雪的嘴里说出...。

想象散文 2024-07-11 10:43:30

冬季母爱更浓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和妈妈总是发生一些难忘的故事,而就在那年的冬季我和妈妈就发生了故事……,刷刷,的雨正在下着,我站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待着妈妈来接我,眼看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天慢慢的变黑,雨越下越大,可是我仍然没有看见妈妈的身影,我不禁心想,坏妈妈,,,臭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这时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远处一个熟悉不能再熟悉的身影疾速向...。

写人叙事 2024-07-10 16:32:36

灯笼果

E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家的花盆里种了一株灯笼草,它又小又矮,但是这样的小植物,也会结果哩!我每天都给它洒点儿鸡蛋水,松一松土,扎根后的灯笼草并不客气,不停地吸收着营养,飞快地生长着,几个星期后,在枝叶交叉的地方,长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东西,小东西越长越大,最后撑开衣服,吐出黄色的小花,这些小花儿,称得上是,黄色的小牵牛花,过了几天,...。

状物 2024-07-09 10:28:52

2 父母的爱 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

爸爸,妈妈您们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有了他们,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爸爸,妈妈关心我的身体,记得有一次深夜,我老是咳嗽,咳得睡不着,爸爸,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哎呀,你发烧了,然后,他们换上衣服,抱着我去医院打针,我开始很害怕,妈妈看到我害怕就轻轻的安慰我说;,你别怕,一下子就不好,而且一点也不疼,我听了妈妈的话,就鼓足勇气,去打...。

期中考试 2024-07-08 18:08:28

幽灵公主 观后感 二 二年级观后感

幽灵,公主,幽灵中的公主,第一次听见这个电影的名字,你是否和我一样感到十分疑惑,还以为是部恐怖片呢,于是,我便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把这部奇妙的电影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看完后我感到很激动,古时候,虾夷族的一个名叫阿帝达卡的少年,在一次与一只被邪魔附了身的野猪神战斗时右手受了重伤,被凶煞神诅咒,为了寻找解除诅咒的方法,阿帝达卡决定离开...。

观后感 2024-07-06 23:40:16

一年级观后感作文 迷途的羔羊

寒假里,我在电脑上看到一部电影,迷糊的羔羊,,看到这名字,我觉得很奇怪,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是讲小羊的故事吗,我怀着好奇的心理看了以后,我便陷入了沉思,故事主要说了刘东、杨小南和贺北三个刚满17岁的少年,他们天天拿家里的钱,去泡网吧,还不好好学习把家当成要零花钱和睡觉的地方,刘东和杨小南为了给贺北还钱,拿了家里很多钱,还趁别人不注意,...。

观后感 2024-07-06 17:23:23

贾平凹 站上梦想的凳子 文学家名人故事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父母一天到晚想着他能有一个正经营生,有一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

名人故事 2024-07-05 22:03: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