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三界镇一带相传着"末端"小神石爷的故事。民间传说,也不报个年月朝代,只图省事,开口就是"很久以前"。这"很久"到底有多久,后人谁也说不清,既说不清,也就没人去考究。这倒给动笔的省了事,因此照着葫芦画瓢,也跟着说开篇的套话了。
很久以前,三界有个文人,说是文人是因他平日里爱舞文弄墨,大家都叫他石爷,很少有人叫他的名字。据他自己说,他十三岁时就应考中秀才,当时考场舞弊,因他没钱送,他的答卷被揉成了一团废纸扔在墙角。第二次第三次都是名落孙山。第四次考前,有人点化他,说了此事,从那以后石爷就弃考了。为了谋生,常帮乡邻写写画画,因写得一手好字,后跟人学起了石匠活,学成后谁家要为先人立石碑,从碑文到写字、石刻全部程序一人通包。文好、字好、手艺也好,周围十里八里的人有活都爱交给他。闲时也爱在小茶馆说古道今,谈文吟诗,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不知从哪年哪月开始,这石爷好喝上几杯了,逐步有了酒瘾,常常酒后兴起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比如,一交他在朋友家多喝了几杯,先是骂皇帝昏庸,后是评玉帝不公,为什么口吞干柴的灶台能封为灶神?为什么整天在地下睡觉的土地也能封个土地爷?我也个神,是排在最末端的小神,你们以后可不得叫我石爷。也从那以后,"末端"小神石爷被叫开了,叫响,他的名字更没人叫了。
这石爷有很多小故事,人们茶余饭后,或是朋友在酒席宴中都能说上一两段。这里我也整理了几段供大家擦擦耳、提提神。
淮河一带的人每逢年底爱做"祭灶"祭奠灶老爷,有的地方在二十三日这天,有的二十四,也有的二十五这天,三界一带的百姓选择在二十四日这天。当地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钱祭灶,无钱急躁"。有钱人家过"祭灶"还真的很讲究,整鸡、整鱼、糕点、果盘应有尽有。在灶门上门还贴着对子,大都是讨太平吉利的词,"天上言好事,地下保平安",有的还加上"太平盛世"的横批。可石爷最不信这些,他常说:我十三那年不就因为没钱才没中秀才的吗?这灶爷怎不借点钱给我呢?他在灶门上将灶老爷画的是歪嘴斜眼,尖头小嘴,一对驴耳朝天。画像下贴着副对子"上天由你告,下地我俩缠",横批写着:"可奈我何"。石爷每年逢"祭灶"日都在灶门上贴着这幅对子,这灶爷还真的没把石爷怎么样。
老百姓很敬重石爷,可镇上富户对石爷高兴的不多。镇上有个商人叫石泉,听说还是石爷的本家,做买卖挣了不少钱,城里开了间茶馆,请县太爷题了馆名"一品泉",生意很是红火。开馆一周年庆典,石掌柜的邀请了县城所有名流,为了炫耀,也邀请了同乡名流石爷。众人到齐,石掌柜的介绍这"一品泉"是县太爷所题,众人齐声赞好,有夸字写得好的,有夸店名起的妙的,那专会拍马屁的师专,一手捻着山羊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说:"品泉望文生义,乃品茗香心也,这一品泉蕴意极深,我理解是一品高官之源泉也,本县要出一品高官啦。"在场人多是鼓掌赞同,惟有石爷乜斜师爷一眼摇头叹气。石爷的举止被师爷看在眼里。这师爷一贯自恃高傲,今竟有人用如此眼神评论自己,心里不服。于是走了过去问道:"这位爷对我刚才的分析有不同意见?"石爷点头道:"刚才师爷高论,山民敢评头论足,照我看这'品泉'乃三品白水也。"说完头也不回的出门而去。开始在场的人没有反应过来,稍停片刻就听背后掌声如雷。
石掌柜的一品泉从此被叫"三品白水",谁愿花钱去喝?生意很快就做倒了。这石泉关了茶馆,又开了个小酒店,别出心裁地用竹顶、竹墙、竹地板,一根竹竿上挑了面彩旗招牌,上书"竹仙阁"这石泉也是个犟脾气的人,开业这天又请来了石爷,这石爷看过招牌,心里觉得好笑,上次开茶馆,只玩了个拆字就把你个"一品泉"变成了"三品白水",正愁没下联呢。当众人都赞这小酒馆如何如何好,店名取得如何如何妙,这石爷还是乜斜着众人。那师爷不服气道:"石爷,今又有什么高见?"上次在茶馆里,众人已知道这石爷是云彩里露出一条腿-不是个凡脚(角),都静静地听这石爷又有什么高论,谁知这石爷轻轻道:"两个山人。"立即赢得满堂喝彩,闹得哄堂大笑。
石老板和师爷气得差点憋了过去,也就从此结了怨。过了好几年。这年大年初一石爷家门上贴出副门联,吸引了全镇的人,这门联的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天下百姓"。大家怎么看也不知其意。镇上有一富户人家将对联抄下送往县城,直到年初三,师爷带着几个衙役将石爷捆走了。后来从县城传出话说:石爷又被押往京城,说他反对当今圣上,那副门联用缺"一"少"十"的谐音指老百姓缺衣少食,说当今皇上昏庸无道,治国无策,普天下民不聊生。
后听说石爷在押往京城的途中,旧王朝被推翻,建立了新的王朝。石爷被新朝一高官看中,重金邀请石爷做师爷,石爷点头同意了,可在当天夜里就逃走了,隐姓埋名过起了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