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ID:8924时间:2024-07-05人气:
晚清顺天府科举舞弊案,因为惊动了咸丰皇帝,杀了一品大员以及许多高干子弟,全国轰动。
1858年,北京顺天府按例举行乡试。9月16日,考试结果张榜公布,前十名中有一个名人,他就是顺天府著名的京剧票友、旗人平龄。这一下,街谈巷议不绝于耳。不久,御史孟传金大胆上书,奏称顺天乡试有舞弊行为,根据就是“平龄朱墨不符”。咸丰皇帝立即命令组成专案组会审此案。
这一查,还真查出了不少问题。发现有错误的试卷多达50多本,甚至有一个考生试卷错别字多达300多字竟然也在中举之列。检查平龄的试卷,其墨卷内草稿不全,朱卷内有7个错别字被人改动过。平龄被提审,不久就死于狱中。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成丰皇帝闻讯大怒,下旨将正主考柏葰革职,将副主考户部尚书朱风标和左副都御史程庭桂解任。继续查下去,竟然查到了正主考头上。经查实,有一考生叫罗鸿绎,通过同乡、兵部侍郎李鹤龄的关系,打通了同考官浦安的关节,浦安又请托了柏葰。专案组向皇帝汇报,提出了“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拟斩立决”的处理意见。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主考官柏葰事后只接受了浦安16两银子的酬谢。作为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柏葰,工作勤勉,行为谨慎,处事周密,咸丰帝极为赏识和喜爱。以他的身家地位,不会只为16两银子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他之所以决定这样做,是认为同僚之间互相请托、互相帮衬,并没有什么不妥。他之所以敢于掉换试卷让关系人中举,只是认为自己虽然违法,但既照顾了同僚之请顾及了人情世故,自己又没有什么风险损失,何乐而不为呢?就是大案查清之时,他还认为皇帝的处罚顶多是发配边疆效力而已,压根没想到会被杀头。
有人说,这是典型的晚清“官场麻木症”:人情关系高于一切;法律可欺也可不顾,人情世故不可不讲。其深层的原因是官场“潜规则”,踏入官场,对同僚必须互相关照、互相帮衬;对上必须精心勾结,组织关系网。而当了大官的人,也要通过上下左右的互相帮衬编织关系网,以求嫡系更多,地位更稳。
内容声明:1、本站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大数据收集,版权归原网站所有!
2、本站收录的内容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3、本站不接受违规信息,如您发现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清除处理!
4、本文地址:https://www.sj520.cn/mjgswz/8924.html,复制请保留版权链接!
故事3,有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一个浪漫,一个现实,晚上睡觉的时候现实的人问浪漫的人,你看到了什么呀,浪漫的人回答说,我看到了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的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到了什么呢,现实的人回答道,我看见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寓意,你也许会问,这两个人的看法哪个比较正确啊,...。
哲理故事 2024-07-05 15:14:22